半夏,又名地文、守田等,屬天南星目。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、華北等地區(qū)。藥用植物,具有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生用消癤腫作用,獸醫(yī)用以治鎖喉癀。在西藏也有分布,海拔3000m左右。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,在適度遮光條件下,能生長繁茂。但是,若光照過強,半夏則難以生存。以半蔭環(huán)境為宜,珠芽數(shù)和塊莖增重可達大值。
臨床應用:
1. 用于痰多咳嗽:半夏的地下部分制成半夏露糖漿,用于痰濕壅滯、咳嗽氣逆等,與陳皮、茯苓等配伍;治痰多咳嗽,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??捎弥魏?,宜與白芥子、生姜等同用;因其化痰力佳,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,治熱痰可與瓜蔞、黃芩等配伍;治風痰,宜與天南星等同用。
2. 用于胸脘痞悶,胸痹,結(jié)胸:痰濕內(nèi)阻、胸脘痞悶者,可配陳皮、茯苓等同用;如寒熱互結(jié),可配黃芩、黃連、干姜等。此外,又常用于胸痹疼痛,配瓜蔞、薤白等同用;治結(jié)胸可與瓜蔞、黃連等同用。
3. 用于癭瘤瘰疬、瘡瘍腫痛、梅核氣等:治癭瘤瘰疬痰核,與海藻、昆布、貝母等配用。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,調(diào)醋外敷,有散結(jié)消腫的功效。用治梅核氣,可配厚樸、紫蘇等。
4. 用于胃氣上逆、惡心嘔吐:治胃寒嘔吐,可配合生姜或藿香、丁香等品;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、竹茹等藥;治妊娠嘔吐,可配合灶心土等品;治胃虛嘔吐,可配人參、白蜜同用。
食用方法:
半夏湯
組成:半夏(湯洗7遍,切,焙)2兩,麻黃(去節(jié)煎,掠去沫,焙)3分,杜蘅3分,芍藥3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分,烏梅肉(炒)3分,松蘿半兩,淡竹葉(切)3兩。
來源:《圣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主治:肝勞實熱,悶怒,精神不守,恐畏不能獨臥,目視不明,氣逆不下,胸中滿塞。
功效:下氣除熱。
方法:上為粗末。
用法: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姜1分(拍碎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空腹、食后各1次。
半夏參茶
原料:半夏5g、太子參38g、代赭石3g、花茶5g。
用法:用350ml水煎煮半夏、太子參、代赭石至水沸后10分鐘,沖泡花茶飲用。沖飲至味淡。
功能:化痰降氣止嘔。
用途:頑固性嘔吐;食道癌、胃癌、賁門失馳緩癥等病屬痰瘀中阻者。
來源:傳統(tǒng)藥茶方。
半夏干姜湯
藥物組成:半夏、甘草、干姜各等分。
處方來源:《張氏醫(yī)通》卷五。
方劑主治:干嘔,吐涎沫。
制備方法:上為散。
用法用量:每取方寸匕,漿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