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珠,又名白棠子樹、紫荊、紫珠草、止血草為馬鞭草科、紫珠屬落葉灌木,株高1.2米至2米左右,小枝光滑,略帶紫紅色,有少量的星狀毛,單葉對生,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,長7厘米至15厘米,先端漸尖,邊緣疏生細(xì)鋸齒。聚傘花序腋生,具總梗,花多數(shù),花蕾紫色或粉紅色,花朵有白、粉紅、淡紫等色,6月至7月開放。果實(shí)球形,9月至10月成熟后呈紫色,有光澤,經(jīng)冬不落。
功能主治:
收斂止血;清熱解毒。主嘔血;咯血;衄血;便血;尿血;牙齦出血;崩漏;皮膚紫癜;外傷出血;癰疽腫毒;毒蛇咬傷;燒傷。用于衄血,咯血,胃腸出血,子宮出血,上呼吸道感染,扁桃體炎,肺炎,支氣管炎;外用治外傷出血,燒傷。
1、《本草拾遺》:解諸毒物,癰疽,喉痹,毒腫,下痿,蛇虺蟲螫,狂犬毒,并煮汁服;亦煮汁洗瘡腫,除血長膚。
2、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活瘀,止血,消炎,解郁。
3、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脾虛,退熱。研末搽皮膚癢痛,又殺蟲。
4、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對食道靜脈出血,腸胃潰瘍出血,鼻出血,創(chuàng)傷出血,肺出血以及拔牙出血均有良效。
5、《閩東草藥》:治崩漏帶下,惡寒發(fā)熱。
實(shí)用選方:
1、治咯血:干紫珠葉末1.5~2.1克。調(diào)雞蛋清,每4小時(shí)服1次;繼用干紫珠葉末6克,水煎,代茶常飲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2、治肺結(jié)核咯血,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:紫珠葉、白及各等量。共研細(xì)粉。每服6克,每日3次。(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)
3、治胃潰瘍出血:紫珠葉120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4、治衄血:干紫珠葉6克,調(diào)雞蛋清服;外用消毒棉花蘸葉末塞鼻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5、治拔牙后出血不止:用消毒棉花蘸紫珠葉末塞之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6、治子宮功能性出血:紫珠葉、地菍、梵天花根各30克。水煎,加紅糖30克。在出血的第1日服下,連服數(shù)日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7、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:紫珠葉、豬殃殃、細(xì)毛鹿茸草各15克,地菍、梔子根各30克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
8、治創(chuàng)傷出血:鮮紫珠葉,用冷開水洗凈,搗勻后敷創(chuàng)口;或用干紫珠葉研末撒敷,外用消毒紗布包扎之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9、治跌打內(nèi)傷出血:鮮紫珠葉和實(shí)60克,冰糖30克。開水燉,分2次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10、治扭傷腫痛:紫珠草葉30克,鵝不食草30克,威靈仙15克。水煎服;或加松節(jié)油共搗爛外敷患處。(《青島中草藥手冊》)